Hong Kong flag macau flag philippines flag Taiwan flag Canada flag Indonesia flag

2022/01/16-綠色生活:水化殮葬 節能減碳排 寵物可行 人類有得諗?

來自家屬的一份感謝與鼓勵
29 2 月, 2020
流動寵物告別房
18 1 月, 2022
來自家屬的一份感謝與鼓勵
29 2 月, 2020
流動寵物告別房
18 1 月, 2022

【明報專訊】致力推動環保的南非前大主教圖圖上月離世,他生前要求以「水化」(aquamation)殮葬遺體,名副其實「身體力行」。此殮葬方式的學名為「鹼性水解」(alkaline hydrolysis),在1990年代初於美國研發,至2011年始在美國殯儀館採用。食環署回覆指香港現時有90%的人類死亡宗數採火化殯葬模式,政府並未就人體水化殮葬展開相關研究。不過,坊間有公司早在2017年引入此技術處理寵物遺體。從環境、華人喪葬禮俗和親友感受等層面考慮,水化是否值得推行至人類的綠色殯葬選項?

水化原理:3個元素

普遍認為,水化於1992年由美國教授Gordon Kaye和Peter Weber發明,最初用於處理實驗動物及感染瘋牛症的牛,後來更用在人類遺體,現於美國21個州、加拿大部分省份及南非等均屬合法,但在亞洲未見討論。Pet To Nature負責人吳文傑解釋水化的3個元素是水溫、水流與鹼性物質。人類遺體放於不鏽鋼密封裝置內,依據體重、性別及防腐狀態加入鹼性物質,之後注水和加熱,分解後會剩餘骨頭,殘餘液體會被稀釋。因香港不能自行埋葬動物屍體,寵物業出身的吳文傑就先從寵物殮葬開始推廣水化,4年來除處理貓狗外,更有倉鼠、魚類和寵物豬等。他解釋處理人類與動物的流程無異,只是處理前者的水化機較大型,而上述3個要素亦有所調整。由於人類的骨頭較堅硬,可用較強的水流和較高的水溫,美國人體水化公司的介紹稱人類須用含5%鹼性物質的水,以148℃分解6至8小時。吳文傑說給寵物的水會較溫和,維持在100℃以下,需約24小時。他將水化比喻為「加速了的土葬」,把原本5至20年的屍體腐化過程縮短,人體變回氨基酸、糖、鹽、肽和骨頭等成分。

 
b54765c4d6d83275644e283a758e5fbd
有指寵物水化較顧及主人感受,緩減他們的哀傷。圖為說明水化過程 (受訪者提供)
 

水化無濃煙 骨灰保留較多養分

綠色殯葬意指符合環保、節能、簡約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殯葬方式,並沒有特定做法,綜合來看,水化似乎是可行的選項。據多間美國殯儀館指出,水化的碳足迹為火化的十分之一,消耗的能源僅為火化的一成。水化過程不會釋出濃煙,而火化排放的氣體則包括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硫、二噁英等,如屍體曾作防腐處理或是有汞合金補牙的話,更會產生其他有毒氣體,污染環境。火化時通常連同死者的靈柩或陪葬品焚燒,但這些物品都不能放在水化機內,故分解出的骨頭較純淨,不像火化般攙雜多種物質。這些骨頭通常先經風乾,再研磨成骨灰。吳文傑說不少主人為寵物選擇海葬或花園葬,由於水化溫度不高,保留的養分如鈣和磷會較多,令骨灰的作用如同種植或養魚的骨粉。在外國水化的人類遺體,事前毋須像火化般先移除心臟起搏器,完成水化後,外科植入物和髖關節代替物等金屬的狀態光潔完好,可送到金屬冶煉廠回收。

所謂「鹼性物質」,吳文傑表示人或動物用的通常都是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鉀,「是做肥皂或洗髮水的成分,家人會感覺較溫和。對環境也沒太大傷害」。水化排出的液體呈奶白色,經過機器稀釋和調節酸鹼度後,吳文傑會將水儲在水缸,用來灌溉紀念花園,「有外國研究指出,這些液體適合養護高爾夫球場的草坪」。然而,他補充說,水化始終用電,「不代表完全沒有影響環境,但比火化低很多」。目前,他在澳門、菲律賓、加拿大也有分部,下一站將到台灣。比較各地的水化發展,他覺得亞洲的環保意識較弱,華人較難接受新的遺體處理方法,像香港有人會懷疑是否等同「慢煮」或用鏹水。當然,外國也不是一面倒支持,有民眾聯想到劇集《絕命毒師》的經典「化屍」情節,這次大主教圖圖以身作則,相信釋去不少疑慮。

 
b54772f6ea164502f8a5153b741f70aa
人類遺體會放到圓筒形水化機中,可以148℃用6至8小時分解。(CBCNews影片截圖)
 

傳統殯葬vs.綠色殯葬

「一位難求」向現實低頭

水化是否與華人入土為安、慎終追遠的文化有所牴觸,難以獲長者接納?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陳麗雲長期關注善終教育,表示長者觀念有所改變,從前希望「有人拜」,近年明白家庭規模縮小,拜祭的親人或後人人數不多。同時,亦知道香港「一位難求」,要不價錢貴,要不抽籤,「骨灰龕以十萬做單位,私營墳場或要有數以百萬的捐獻」。即使有幸在公眾墳場土葬,滿6年後也得遷移或撿拾骨殖,故長者也開始支持綠色殯葬。但火化設備老舊、輪候時間過長又是另一有待解決的問題。宗教信仰方面,她說香港人大多是「實用主義式拜神」,未必有太多顧慮,但天主教與基督教則相信基督再臨,人會在死後復活過來,「(這想法)都要向現實低頭,沒什麼人負擔到,在墳場想放細格的骨灰都好艱難」。她和母親均是綠色殯葬的踐行者,她於2019年把母親骨灰撒在薄扶林道墳場的紀念花園。

陳麗雲說傳統殯儀習俗與公共衛生及感染控制息息相關,如披麻戴孝、檻火盆、治喪後3個月不往來,「為何死亡這樣多禁忌?殮葬這麼多規限?因為以前死亡好多是死於傳染病,認為屍首和親人都帶着病菌,用碌柚葉、燒掉孝衣孝布,就是消毒程序」。多倫多曾有逾150人因出席SARS死者喪禮而受感染;現在全球死於新冠疫症達500多萬人,西班牙、印度等地須處置大量屍首,她認為比起火化,化學水化可能是更適合大規模處理屍體的方式。因水化不會排出氣體及能夠殺菌,吳文傑舉例說,印尼已有機構為交通意外身故的人作水化殮葬。

水化沒火化那麼粗暴?

人類火葬的溫度為870℃至980℃,於1至3小時內完成。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副教授Philip R. Olson研究的是科技與倫理及水化殮葬,他形容:「把外婆火化像很粗暴。相反,綠色火化(指水葬),是把外婆放進熱水浴。」這或說中許多親屬或寵物主人的想法。吳文傑解釋寵物和人類由60%至80%的水組成,比起高溫火化,主人會認為水化更尊重寵物,貼近身體本質,走得會更舒適。水化後的骸骨要風乾才可研磨,最快速的方法是放進焗爐,但主人一般較難接受:「他們認為水化是天然的過程,為何最後一步要用火焗牠呢?」所以目前的做法是用抽濕機,需時約3至4日,也研究過天然風乾則需約兩星期。

火化留下的骨頭碎片相當於身體原有質量約3.5%,而水化保存的碎骨則相當於約4.5%,骨骼結構亦較完整,所以外國有人會保留遺骸來辦葬禮。無論人或動物留下的金屬或關節植入物,都有家屬或主人會留為紀念。水化骨灰的處理與火化後的無異,吳文傑說較多人會選擇種植盆栽,因老一輩覺得存放骨灰盅在家或影響家人,故通常會租用龕位或把盆栽帶回家照料,讓骨灰化成泥土養分。陳麗雲則談到外國更有創意,例如可將骨灰變做鑽石、放煙花、製成人造珊瑚礁,更有人用來紋身、製作黑膠碟,但香港法例則較多規限。

香港水化可行? 牌照法規要求

吳文傑的器材從美國購入,該美國公司因專門製造水化機,已提供詳細的使用說明和建議的水化配方,要上手並不難,現在他們已可以按經驗,自行調整水化比例。牌照方面,水化亦較火化簡單。如果要把水化液體排出,須申請排污牌照。另外,他要為鹼性物質申請相關儲放牌照。因不涉及燃燒程序,未有觸犯《空氣污染管制條例》,他說環保署曾派人磡查,也指對環境的危害較火化小。

既然好處那麼多,為何水化在多個地區仍未合法?吳文傑認為這與各地法規不同有關。曾有新加坡的人體葬儀公司與他接洽,他把多個水樣本寄去做檢測,但仍未能符合當地要求:「測過對環境絕對無害,但最關鍵的是油分太高,未做到當地標準。」但在加拿大的分公司,政府則准許排到污水渠,甚至毋須申請牌照。他說菲律賓分店開業兩年,因當地人較具西方思維,生意額已是香港數倍,也相信台灣人較尊重動物權益,未來在台灣也能發展。但若想在香港推行人類遺體水化的話,他則認為法規較難配合,但又不完全絕望,因火葬在1962年開始設立,也是近20年才變成主流。他想在土葬和火葬外,提供多一個處理遺體的方法:「希望在我兩腳伸直時也做水化,我覺得是個不錯的選擇。」本報曾向環保署查詢水化是否潛在的環保殯葬選項,但署方表示因主責的是食環署,並無補充。陳麗雲則認為死亡是人的生命終結,牽涉民政、家庭、衛生、健康等方面,現由食環署負責,是欠缺全面考慮。

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2017年「終老的選擇」問卷調查顯示,56歲或以上的受訪者中,有37.5%已為自己準備身後事,如殯儀安排。陳麗雲說現今60至70歲的長者大都受過教育,思想亦較西化,若鋪陳利弊,例如比較碳排放數據,價錢又吸引,她相信長者會因其經濟效益和公民環保意識,考慮水化殮葬。其實除了水化以外,近年還有瑞典研發、用液態氮的「冰葬」(promession),也是為減低碳排放。21世紀的死亡,已經不是一己之事。

圖文來源: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pns/%E5%89%AF%E5%88%8A/article/20220116/s00005/1642269637047/

回覆留言

你的電郵及電話不會被刊登

Comodo SSL